(续上)
中国墨的特质常常在记述名匠制墨的文章中有所体现。著名墨工始祖韦诞所制作的墨,南齐太子萧子良称赞其墨光乌黑,“一点如漆”。南北朝墨工张永所制之墨也色如点漆。自晚唐以来,名匠辈出,被载入史册。最为驰名的当属出身制墨世家的李廷珪(在 950 年 —980 年享有名声)。他的父亲李超(在 907 年 —936 年享有名声)也是制墨名家,原本姓奚,世代居住在河北易水,后来迁到安徽歙县。
图片
李廷珪继承父业,担任南唐李煜朝廷的墨务官,因贡献显著,而被赐予姓氏作为荣耀。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质地坚固细密,据说 “墨能削木,不慎坠入沟中,数月也不会损坏。”
宋张遇(在 1068 年 —1085 年享有名声)用油烟、麝香、樟脑、金箔制墨,形状如同钱子,因而闻名。潘谷(在 1086 年享有名声)制墨用胶很少,一斤烟灰仅加入五至十两,捣一万杵,以此出名。宋徽宗(约 1101 年 —1125 年在位)用苏合油搜烟制墨,被人们重金搜求。元朱万初(在 1328 年 —1330 年享有名声)因用纯松烟制墨而获得禄赏。
图片
明清两代的墨工主要以墨的造型及风格著称,制作精巧的套墨,并且兼顾成分及品质。吴叔大以桐油、胶、碎金、麝香为原料,捣一万杵,使得墨光似漆,坚固细密如同玉石,因此扬名。十九世纪早期,胡开文因用猪油、油烟、鹿胶及十二种其他添加物包括珍珠、麝香制墨而闻名。
虽然中国墨通常制成固体形态,但也会制作墨汁。有人为省去用墨前调墨的麻烦,有时会大量调制墨汁,贮存于竹管中。特制墨汁是针对商业需求而生产的,比如印刷业需要墨的量很大,事先磨墨难以满足需求。印刷用墨须先将取自烟囱尾端的粗质烟灰,和以胶与酒,然后贮存于缸或桶内,等待日后使用。墨糊需要贮存三、四个伏暑才能去除其恶臭。总之,贮存的时间越久,品质就越好;反之,如果用新调制的印墨印刷,很容易模糊。使用前将水加入墨糊,并彻底搅拌均匀,再用马尾筛过滤就可以了。
图片
上品的红色印墨是用银朱及铅丹,在掺有白芨根液的水中煮沸而成的混合物。稍次一点的则是用水煮红苋所得的汁液,只是容易褪色,色泽不如前者鲜明。蓝色印墨取材于靛青,是一种产自中国本土且色泽持久,用于染布的蓝色颜料。普鲁士蓝不适合用于印刷,因为一旦纸张受潮就会模糊变形。
隐形墨水中国人也很早就知道了,至少不会晚于十二世纪。元《东南纪闻》记载了南宋初年的一则故事,枢密王庶之子因为诽谤宰相秦桧(1090 年 —1155 年)而被剥夺官职流放。在贬谪的地方遇到一个方士,能够用药和水写字,字迹会隐藏起来,投入水中就能显现。王庶之子戏写 “秦桧可斩” 四个字,投入水中验证。方士竟然拿着纸要去告发,给了丰厚的贿赂才罢休。虽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难以考证,然而其书写所用的液体应当是化学药品,比如明矾之类。如果用某种溶液处理,文字就能够显现。
图片
墨通常也能作为药材,最晚可以追溯到十世纪。有一则记载说把墨研磨成细末调上酒给宋王之子的媳妇服用,紧急救治她血崩的危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列举了许多用墨调剂的处方。松烟墨经过火烤、研磨成末,并调以水、醋,以及其他成分如萝卜、葱、指顶花汁、胆汁、酒,以及干姜等,也可以用来治疗产后血晕,至于痢疾、痈肿、鼻出血、肿瘤、异物入目等其他病症也有疗效。根据症状的性质,含墨的药剂有的需要口服,有的需要外用。据说,其疗效在于其具有的碱性能够调和血酸并缓和血流不止;墨中所含的兽皮胶也是止血的良药。李时珍还说用油类、石油或者麦梗等油烟所制的墨,不能入药用于医疗。
五中国墨的艺术及鉴赏
早期中国墨为固体形态,这一点可从《望都汉墓壁画》中得知。汉晋时代的文献中每每提及墨,常常以 “丸” 或者 “枚” 来称呼,虽说通常 “丸” 指的是圆形之物,“枚” 指的是扁平之物。也有记载称晋代以后的墨为 “螺” 形。
图片
一般认为中国墨在唐代都被制为棱柱形,不过最近在秦汉及晋代的墓葬中所发现的都是圆柱形,《望都汉墓壁画》中的墨也是圆柱形。长方或扁圆形的墨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出现得较晚。
棱柱形具有多平面的特点。墨锭多平面的发展或许是为了便于制作图案及纹饰,而纹饰也使得墨从单纯的实用物品一跃成为美术工艺制品从而更趋流行。墨锭图案始于唐代,其最早常用的素材为祥瑞动物,如龙和鲤,还有书法。明清时代许多墨锭都是扁平式的,一面添加图案,另一面添加书法。此类纹饰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包括龙、麒麟、狮、鲤、鹿、松、鹤、龟、葫芦、梅花、石榴、竹笋、山水、起居即景、发明创作、宗教人物、徽号,以及其他种种。有时填金的题咏包含制墨人以及年代,背面的纹饰有箴言、宗教金言、吉祥语、诗句,以及书法等等。墨的造型也别具一格,往往模拟各种艺术品,诸如钟鼎、玉饰、铜镜以及古泉币等。
图片
墨锭的各种造型及纹饰是由制墨之家所设计,用铜模或者木模雕刻而成。铜模所制的纹饰线条明快清晰,但雕刻模具不易。当墨锭纹饰为浮雕时,其墨模乃是阴刻纹饰,这样注入的墨剂经压挤成形后,其纹饰图样就成为了浮雕。明初沈继孙所撰写的《墨法集要》一书中载有插图,绘示墨锭六面所使用的六片式模板,以及一个模座,称为总模。沈继孙自称最初受教于浙江衢县的一位墨师,后来又从一位僧侣处得到了制墨秘诀,于是将两者合并成书。
原本这本书已经失传,在乾隆时期,人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这部著作。乾隆帝非常重视这一发现,命令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并对原本插图中顺序错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并命令内府绘制《清徐扬墨法集要图》。清代宫廷画师徐扬绘,沈初书,乾隆皇帝御题。《墨法集要图》是一部详细记录油烟墨制作工艺的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制墨全过程。该图绘制了21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说明和相应的图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制墨的具体操作方法。
浸油
水盆
油琖
烟椀
灯草
烧烟
筛烟
镕胶
用药
搜烟
蒸剂
杵捣
秤剂
锤炼
丸擀
样制
入灰
出灰
水池
研试
印脱
纹饰套墨在清代就相当盛行,至今仍在市面上销售未止。通常套墨是由一个主题所构成,诸如各种动物、八卦、皇城眺景、壮丽山川等。套墨通常装在特制的锦盒中,嘉庆年间(1796 年 —1821 年)鉴古堂奉敕制作的 “御苑图墨”,全套共计有六十四件。
中国的藏墨之风,最初或许是因其品质和体制的差异,受到文人的重视,因喜爱优质的墨而选择收藏。而且墨质中胶、烟的配合,力求轻清、细腻,捶捣加工,大有讲究。两墨相较,大有不同,因此书画家喜爱使用优质的墨。更因历代科举,重视书法,所以竞相寻求佳墨,以助其书法之工。现存的藏墨记录并有早于十世纪以前的,即南唐及宋代的。宋苏轼(1036 年 —1101 年)十分喜爱此道,藏墨五百锭;他的朋友吕行甫也因此闻名于世。明清时宫廷以藏墨丰富而著称,并流传至今。
另一类藏墨目录是由墨商所印制,其中以记载当时的价目为其特色,显然是为了营业所用。《墨史》就是其早期的例证。此书是安徽歙县墨坊主人程义所印制,列有名目、质量、重量,以及价目等,并附有好友所撰写的赞词。第三类藏墨目录以喜爱墨的人士的收藏为主,如 1670 年张仁熙所撰写的《雪堂墨品》,以及 1684 年版宋荦所撰写的《漫堂墨品》。两书均列举墨工、墨名、图饰、制作日期、造型、件数以及重量等。藏墨及评墨的兴趣至今延续未衰,如 1956 年左右所印制的《四家藏墨图录》一书,收入北京四家私人所藏八十三种明清古墨的拓片及说明,可作为代表。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清徐扬墨法集要图》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清徐扬墨法集要图》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