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¹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²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³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⁴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⁵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⁶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理解
这段讲的是五脏的真脏脉。前一篇文中讲到平人的五脏之脉是什么感觉,这边不赘述了。接着解释五脏脉的病理状态。
¹肝的真脏脉,这里“中外急”,《黄帝内经》中并没有特别解释这个“中外急”,我在其他著作中找到关于这个“中”字的特别解释,它解释为“内”,而作者更是把这句话进行了重组,“中外急如循刀刃,赜赜然如张弓弦”,解释下来就是,肝的真脏脉来时,内外劲急如循刀刃震震作响,“赜当为动”,“动”有“震”义,故这个“赜赜然”是用来形容前面的刀刃的震动,又像新张开的弓。所以我思考下来,其实不重组语句,意思好像也是一样的。浮取脉沉取脉,脉象都是劲急搏指,像摸在刀刃上锐利而可畏,又像按在琴瑟的弦上紧急。
接下来应该是面诊,脸色青白不泽,肝为木气为青色,肺为金气为白色,五行金克木,所以脸色发白且没有肝血的濡养没有光泽,发为血之余,毛发也会干枯易折。所以乃不祥之脉。
²心的真脏脉,坚实而搏指,就像摸的薏苡仁一样,短、实而坚硬且接连不断,心为火气为赤色,肾为水气为黑色,五行水克火,所以脸色发黑且无光泽,毛发没有营养的供给,干枯易折,说明精气败,为不祥之脉。
³脾的真脏脉,软弱无力,突然快又突然慢下来,脉象不均匀。脾为土气为黄色,肝为木气为青色,五行木克土,所以脸色发青且无光泽,而毛发断折,则气血败绝,故主亡。
⁴肺的真脏脉,大而虚软无力,就像羽毛落在人的皮肤一样轻虚,若有若无似的。肺为金气为白色,心为火气为赤色,五行火克金,所以脸色发红且无光泽,而毛发断折,则气血败绝,故主亡。
⁵肾的真脏脉,脉搏的搏动的力度很强烈,且会突然消失一样,就像手指弹在石头上一样,既坚硬又没弹性还沉。肾为水气为黑色,脾为土气为黄色,五行土克水,所以脸色发黄且不润泽,而毛发断折,则气血败绝,故主亡。
⁶五脏见真脏脉,回天乏术也。
原文
¹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²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³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理解
这段讲的是为什么在寸口脉处能切出真脏脉。
¹五脏之气,皆依赖于胃腑的水谷精微来滋养,胃气乃五脏之本。
²五脏精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肺的寸口脉,必须要通过胃气的加持,才能到达寸口。而胃气是怎么到达其他四脏的?胃气是通过“气机升降,经络联系,五行生克”这些机制,将水谷精微之气运送到其他四脏的。稍微来讲讲它们之间的联系,“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肾)与乙木(肝)皆升。”“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连”“胃土降则肺金降”“脾胃的健运能调节肾脏对水的代谢”。所以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³所以五脏之气各自按照它们应旺之时,随同胃气出现在手太阴寸口,“自胃而至于手太阴”,脾与胃相表里,脾能将胃运化的物质升运于肺部,自然在手太阴肺的寸口位置摸到各自的脉象。
⁴如果邪气盛,那么精气就会衰败,胃气就不能与脏气相融合,故不能在寸口位显示出来,所以真脏脉气独见时,邪气胜于脏气,命不久矣。
原文
¹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²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³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⁴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⁵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理解
¹土为中位,一身之元气。
²五行相生相克中,火生土,水克火。仲景垂训“少阴负趺阳为顺”,这句话只要明白“负”是什么意思,那就知道它的含义。“负”有依托,依赖之义,在脉诊中它有特殊的解释,它是脉象强弱的对比,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趺阳脉(胃脉)要强去少阴脉(肾脉)才是健康的。
其实这个原则只要记住就行了,但是我还想知道为什么要趺阳脉更强一些,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总结:
一·后天养先天,只有当胃气充足,才能更好的消化食物,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供养肾脏,也就是先天之本会亏损,它依脾胃的供养。
二·胃气主降,能保证气机的正常运转,气血通畅。
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水旺,则火灭,火灭则不能生土,土则败。
⁴-⁵黄老痛心医家不明医理,用了滋阴泻阳,也就是补水灭火,败了胃气的治疗方法。用这样极端的方法,而民众却顺从这样的办法,着实可悲啊!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